[一氧化碳]是一种无色、无味的气体,被人体吸入肺部后,与体内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300倍,使血红蛋白丧失了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,从而造成细胞死亡,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,是很危险的气体。
冬季是[一氧化碳中毒]的高发期。医院[一氧化碳中毒]患者明显增多,这些患者大部分是由于取暖不慎引起中毒。温馨提醒,冬季洗澡或取暖切不可大意,务必做好房间通风。
[一氧化碳中毒]呈上升趋势
“[一氧化碳]中毒临床表现:轻度中毒为剧烈的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心悸、恶心、呕吐、全身乏力、视物模糊、耳聋、耳鸣、轻度意识障碍、心动过速;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,口唇、指甲、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,多汗,血压先升高后降低,心律失常,烦躁,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。症状继续加重,可出现嗜睡、浅至中度昏迷。”王齐兵说,重度中毒者,治愈后也可能出现精神失常、偏瘫、失语等后遗症。
2018年,55岁的熊奶奶在密闭且置有煤火的房间内睡觉,5小时后被家属发现躺在床上,呼之不应,家属将其送到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,后送入州中心医院治疗,经诊断后收入EICU,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治疗后,熊奶奶出院。
“去年9月份,医生对熊奶奶进行回访,回访中了解到,上次治疗后出现了后遗症,生活不能自理,呈植物生存状态。”这就是重度[一氧化碳]治疗后留下的后遗症。
4类[一氧化碳中毒]事故需重点防范
据了解,3名[一氧化碳中毒]患者在烧有液化气的浴室内洗完澡回宿舍睡觉,同事发现他们意识不清,呼之不应,四肢抽搐,立即将3人送往通风处,约半小时后,3人自行苏醒,后送入医院治疗。
“炭火、天然气取暖,室内通风不畅;在车内开空调睡觉;在狭小无窗的房间内吃炭火锅;燃气热水器洗澡,未把废气排到室外,这4类情况最易引起[一氧化碳中毒]。”王齐兵说,塑料大棚、地窖等地,[一氧化碳]浓度较高,也会引起[一氧化碳中毒]。
每到冬季,蜂窝煤、木炭、无烟煤等这些取暖材料,是很多农村家庭在冬季的必备品。然而,因其不完全燃烧产生[一氧化碳]成为“隐形杀手”,由此引发人们中毒甚至死亡。
“近期,科室收治的大多数是因为取暖不慎引起的中毒。”专家提醒,在取暖时要合理使用煤炉,装上烟囱,正确安装风斗,伸向窗外的部分要安装防风帽,煤炉、烟囱要保持密封;夜间用煤球封火时,屋内应适当留有通风口,千万不可封死所有通风的地方,燃煤量也要适中,白天做饭时要打开窗户,让空气流通;及时清理烟筒中的杂物,以防烟灰堵塞烟筒,影响煤气顺利排出;睡前应仔细检查煤炉盖是否盖严,风门是否关死,切忌不可在没有安装烟囱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、木炭、焦炭等可燃物取暖。
“对于[一氧化碳中毒],防范是关键,如果人们意识到已经发生[一氧化碳]中毒,往往为时已晚。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损害,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,所以[一氧化碳]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自救。”
防止[一氧化碳中毒],通风是关键
一旦发现[一氧化碳中毒]该如何处理?由于[一氧化碳]易燃,进入房间内要避免火源,关闭煤气;开窗通风,将患者脱离[一氧化碳]环境,同时,注意给患者保暖,寒冷刺激不仅会加重缺氧,还可能诱发休克和死亡;评估患者病情,出现呼吸缓慢,或停止呼吸、不省人事、完全无法唤醒,或出现癫痫发作的情况下,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;如果心跳停止,立刻进行心肺复苏,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;在使用天然气或炭火取暖时要保持室内通风,[一氧化碳中毒]时要及时打开门窗通风,因此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很重要。
有的患者在治疗[一氧化碳中毒]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区,认为恢复清醒、意识清楚就已经痊愈,其实不然。[一氧化碳中毒]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缺氧,部分急性[一氧化碳中毒]患者于昏迷苏醒后,经2—30天的假愈期后会再度昏迷,并出现痴呆木僵型精神病、震颤麻痹综合征、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,又称急性[一氧化碳]中毒迟发脑病。因此,[一氧化碳]中毒需要治疗足够疗程,一般要治疗1至2个疗程,大概7到14天左右。
只要大家有防范意识,[一氧化碳中毒]是可以避免的。温馨提示,生活中要注意[一氧化碳]这个“隐形杀手”,一定要正确使用燃气,安全使用炭火取暖。